2022年12月28日 星期三

小腸氣/疝氣 ≠ 氣


 小腸氣/疝氣 ≠ 氣
腹腔壁破洞致內臟突出?

健身做GYM不當/生育都可能引致小腸氣?
10個小腸氣9個為男士全因一個先天因素

主持:王建芳醫生 臨床微生物及感染學專科醫生
嘉賓:#何柏堅醫生 外科專科醫生

2022年12月8日 星期四

割包皮需要麻醉嗎?



所有割包皮手術,均要在半身或局部麻醉方式下進行。

局部麻醉是指在陰莖底部先注射麻醉針,封鎖陰莖的神經線,然後再於施手術的位置注射。而全身麻醉是在聞氣入睡後才注射麻醉藥。一般情況下,嬰兒較適合於出生6個月後才進行手術,因為其腦部的呼吸控制中心會發育至較成熟,減少手術風險。

相較成人來說,兒童做割包皮手術,建議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否則患者在手術期間移動身體,會影響手術進行。進行麻醉時,麻醉科專科醫生會按照其體重,控制吸入麻醉氣的份量,並一直在場監察。一般情況下,患者在完成手術後數分鐘會甦醒;目前亦沒有醫學文獻指全身麻醉會對身體產生副作用。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11月22日 星期二

胃鏡檢查

可能是顯示的文字是「胃鏡檢查 R8 URGICAL 」的卡通
若胃部常感到不適,醫生會視乎患者需要而安排進行胃鏡檢查,了解上消化系統的狀況,以便進行檢查、診斷及治療。胃鏡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患者的口腔、食道,再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一般情況下,僅需數分鐘完成。患者完成檢查後,只需稍作休息,不用住院,安全度高。

胃鏡除了檢查上消化系統,即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內部狀況外,醫生更可透過胃鏡進行一些治療,包括活鉗樣本化驗、取出異物、靜脈曲張治療、激光治療、上消化系統阻塞擴張、瘜肉切除,以及內壁止血治療。

患者接受胃鏡檢查前,會先經醫生講解檢查過程及相關風險,並簽署患者同意書。進行胃鏡檢查,必須在檢查前六小時內禁止飲食,令胃部潔淨,避免檢查時出現嘔吐情況。若屬糖尿病、高血壓、或藥物過敏的長期病患患者,應先告知醫生相關情況,了解是否需要作出特別安排。一般情況下,胃鏡檢查不需要在入院進行。

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會在患者的喉部噴上麻醉藥作局部麻醉,如若需要,可以接受精神鬆弛藥或止痛藥的靜脈注射,以減輕緊張情緒。患者應遵從醫生指示,逐步吞下細長的內視鏡,期間可如常呼吸,整個檢查過程一般在數分鐘內完成。如有需要,醫生會在檢查時抽取胃部少量組織作檢查及化驗之用,並不會產生痛楚。若檢查期間發現胃部內壁出血,在允許情況下,醫生會同時進行治療。

檢查後,患者的喉部麻醉會持續約一小時,不要即時漱口,或一小時內不要飲食。如檢查時曾接受精神鬆弛藥物注射,患者有機會忘記部分檢的查情況或感到頭暈,故此最好在親友陪同下,聽取初步檢查情況及回家休息。

胃鏡檢查安全度高,部分患者可能會在檢查後感到喉嚨痛,少量氣脹及頭暈,這屬正常現象,只要稍作休息便可。胃鏡檢查可能引起胃穿破、胃出血等併發症,惟情況罕見。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甲狀腺癌!?小腸氣!?可能周圍隱藏幅射會影響到你!


甲狀腺癌係香港青年女性中五大癌症之二,僅次於乳癌!而小腸氣又係健身男士中非常普遍。
咁到底呢啲疾病我地點樣預防同處理呢?今集我地就請嚟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嚟同我地傾吓偈。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9月28日 星期三

小腸氣可令腹部如氣球脹起,病徵不明顯易忽視|何柏堅醫生

 


說起疝氣(俗稱小腸氣),許多人都以為是男士的「專利」,但原來女士也會因腹部長期受壓,而出現小腸氣情況。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只是站立時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令不少人忽視了其嚴重性,然而部分急性個案如未及處理,可導致腸部壞死。因此,進行身體檢查時,宜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

其實小腸氣是由於長期腹壓增加或有缺陷,導致腹壁肌肉脆弱、破洞,因而使器官組織外露所引發的疾病,而小腸氣大致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兩種。


患者以男士居多

先天性的小腸氣,其病因多為胎兒在母體時期,腹腔與腹股溝的管道未關閉所致,這條管道正式的名稱叫做「腹膜鞘狀突」,俗稱「疝氣袋」。當疝氣袋口徑小時,腹腔內的水會掉入陰囊,形成陰囊水腫;當口徑大時,腹腔內的腸子會掉入陰囊或腹股溝,而形成小腸氣。至於後天性的小腸氣,則主要因為腹股溝內環和腹部肌肉老化或受創傷,令腹壁變得薄弱鬆弛。如遇長期咳嗽、負重等,令腹腔壓力突然增加,便容易形成缺口,讓內臟跌落腹股溝,年齡愈大病發風險則愈高。此外,男性因身體構造令腹壁力量較弱,比女性更易患上小腸氣,佔患者總數逾9成,故令許多人認為小腸氣是男士的專有疾病。 


病徵不顯易忽視

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令許多人不以為意。病情輕微者,多只會在久站或搬運重物時,才令腹腔內的腸臟、膀胱等,從腹腔『跌入』疝囊,令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雖然大部分凸出的小腸可被推回體內,但患者不時感到痛楚,加上小腸氣並不會自然消失,如果放任不治療,除了不雅觀之外,受損部位容易隨着時間增長愈變愈大,也可能造成崁頓性疝氣及腸壞死,嚴重的話,甚至有致命的可能。因此,若不及早發現並作出診治,小腸氣有機會「連累」其他器官,有可能要將壞死的腸切掉,將一個小手術變成一個大手術,增添患者的痛楚。然而,小腸氣這種疾病難以預防,惟應避免過分用力做運動,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要適可而止,做5至10分鐘應休息,一日內不應重複做多次。

此外,亦建議在進行身體檢查時,可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如發現腹與腿之間的腹股溝凸出腫脹,尤其是站立、咳嗽和運動時,又或感覺累贅,陰囊脹大不適,甚至導致其他併發症而出現劇痛、腹脹及嘔吐等病徵的話,就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

手術為治療方法

小腸氣並沒有辦法以藥物或佩戴疝氣帶等方式治愈,而且使用疝氣帶不但沒有治療的效果,還會影響局部血液的通暢,對凸出的組織及正常的腹壁組織都會造成傷害,影響日後手術修補效果,故此接受正規治療才是最佳的方式。

要根治小腸氣,現時唯一的方法是進行外科手術,可分為修補腹股溝疝氣手術及微創兩種。要治療疝氣,需於疝孔縫上人造纖維膜,加強腹壁的抵壓能力,防止腸道擠出腹壁之外而缺血壞死。傳統修補腹股溝疝氣的手術需要一個約6厘米長的切口,而微創手術則在肚臍附近留下3個約0.5至1厘米的小切口。雖然傳統手術切口較大,但由於位置上能被比堅尼或泳褲遮掩,對外觀的影響輕微,就單邊初發的腹股溝疝而言,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開刀的療效相若,不過微創手術在處理雙邊股溝疝上有明顯優勢。

 

2022年9月20日 星期二

【甲狀腺亢進的警號】

【甲狀腺亢進的警號】
提起俗稱「甲亢」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一般人都會立即想起
大頸泡、凸眼等表徵,但其實等到出現表面病徵才求診,病情可能已趨嚴重。


若然持續有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坐立難安等緊張情况,分分鐘已響起罹患甲亢的警號。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8月24日 星期三

疤痕「隱」術 切除甲狀腺無明顯傷口 |甲狀腺問題女性特別多 貪靚女士👩🏻一定要睇|微創甲狀腺手術|張文采 外科專科 何柏堅醫生|


張文采 Wendy Cheung 原來係愛貓之人,又玩又餵食,一時忘形畀貓爪一揮,手臂度留咗疤痕!不過好彩唔係好深、著長袖衫又遮得住,唔係好擔心。

不過手術疤痕就唔同講法啦,例如甲狀腺手術,傳統做法要喺條頸度開刀,而且喺甲狀腺癌患者中,女性比例較高,如果有條明顯疤痕喺條頸,唔多唔少都會介意… 外科專科何柏堅醫生話,宜家最新嘅微創手術,係經口腔內側進行切除,即係外觀上完全睇唔到傷口!配合埋最新嘅內視鏡儀器,自動對焦、4K同放大五倍嘅高清影像,提升咗手術精準度、減低風險。先進儀器仲可以點樣幫到手術?睇片等醫生同文采話你知啦!

何柏堅醫生
 #傾醫啲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8月12日 星期五

腎上腺腫瘤有甚麼病徵?



腎上腺癌非常罕見,腫瘤可以長大而沒有出現任何徵狀,部分患者是透過身體檢查,在醫學造影檢查發現「腎上腺偶發瘤」,經進一步化驗而確診是惡性腫瘤。
其他腎上腺癌患者約一半是因腫瘤壓在附近器官,出現疼痛徵狀而發現確診。另一半則是因腫瘤釋放過多激素,例如礦質皮質類固醇,鎖住了體內的鈉而排走過多的鉀,導致血壓上升。






若癌細胞產生過多的糖質皮質類固醇,則會出現與庫欣氏症候群(Cushing’ s Syndrome)的病徵,包括:
▪️增磅
▪️脂肪積聚在頸肩背等部位
▪️臉變圓
▪️多毛症
正因為積聚了過多脂肪,皮膚底下組織會出現裂痕,令皮膚出現如妊娠紋般的紅線,同時過多的糖質皮質類固醇亦會壓抑身體免疫力。

資料來源:
https://surgeon.com.hk/adrenal-cancer.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7月26日 星期二

心悸常緊張 甲亢警號 咪等頸腫眼凸先求醫

 



提起俗稱「甲亢」的甲狀腺功能亢進症,一般立即想起大頸泡、凸眼等表徵,但有專科醫生指出現表面病徵才求診,病情可能已趨嚴重。若然持續有手心冒汗、心跳加快、坐立難安等緊張情况,分分鐘已響起罹患甲亢的警號。



甲狀腺位於頸部前下方的咽喉部位,有左右兩葉,兩葉向上伸展呈蝴蝶狀。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指,甲狀腺是影響身體最廣的內分泌腺,其作用是接收並執行「人體指揮中心」腦下垂體所分泌的荷爾蒙指令,從而控制身體新陳代謝;另由甲狀腺所分泌的甲狀腺荷爾蒙,是身體調節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的主要元素。


難以預防 女患者佔多


若腦下垂體或甲狀腺出現問題,便會引致甲狀腺機能失調,其中甲狀腺功能亢進者是甲狀腺荷爾蒙分泌過盛,擾亂新陳代謝。「講到甲亢,大家通常想起甲狀腺腫(俗稱大頸泡)、眼凸等徵狀,其實甲亢初期表徵較輕微,病人會有心悸、心律不正、手震、情緒緊張、脾氣暴躁、失眠、食慾佳卻消瘦等典型徵狀,但由於易與其他情緒或生理病痛混淆,很容易被忽略,或致延誤治療。」


甲亢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約為1﹕5,由於先天及後天均有機會致病,故較難預防。「甲狀腺並非獨立運作的單位,如腦下垂體失調,分泌過量的甲狀腺促進激素(Thyroid-stimulating hormone, TSH),首當其衝會影響甲狀腺;此外若甲狀腺自身出現問題,如自體免疫系統產生抗體,來對付自身甲狀腺的基因,亦是病因之一,故有家族病史人士患病風險亦較大。而老人家亦因為整體機能衰退,增加患病風險。另外身處內陸、遠離海洋的地區,攝取碘量不足亦能致病,然則在香港我們大多能從膳食中攝取充足的碘,故較為罕見。」


招中風不育 突發「風暴」致命

甲亢問題能影響全身,典型徵狀於數月內陸續出現,如長時間缺乏適當治療,嚴重程度可大可小,「患者可以因為心跳過快、心律不正而出現血壓高、心臟病、甚至是中風或心衰竭;有0.5%的人可能會嚴重眼凸,眼角膜因長期暴露在外而受損發炎,影響視力;而女性因為荷爾蒙紊亂,可能出現骨質疏鬆、經期變疏、閉經等,影響生育能力,甚至不孕。另外,患者亦會出現腹瀉、脫髮、情緒較神經質等」。



此外,亦要提防突發的致命併發症「甲狀腺風暴」(Thyroid storm/Thyrotoxic crisis),「當患者過勞、精神受刺激、接受各種手術、外傷、細菌感染或併發糖尿病時,便可能爆發甲狀腺風暴。它發病時間急促,且病情劇烈,一下子大量甲狀腺荷爾蒙釋出,患者會一次過經歷心跳急促、惡心、腹瀉、肝腫、全身顫抖等情况。由於大量甲狀腺荷爾蒙溢出,大大增加心臟和血管的壓力,若無適當治理,患者會有精神錯亂、昏迷、心律不正或心衰竭致死。甲亢患者一旦出現上述徵狀,應即時送院,幸好機會較罕見」。



資料來源:https://surgeon.com.hk/thyroid-diseas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7月15日 星期五

【甲亢危機】台灣ELLE總編輯楊茵絜36歲猝逝 甲亢可致心臟衰竭解構6大徵狀

台灣《ELLE》雜誌總編輯楊茵絜周二(21日)凌晨,因甲狀腺風暴引發心臟衰竭病逝,終年36歲。楊茵絜的死訊被公布後,家人好友紛紛發文悼念,而ELLE Taiwan亦有在Facebook發哀悼文。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系教授陳恩強曾受訪表示,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甲亢)病人未有及時就醫,可增加中風機會,甚至出現心臟衰竭情形,必須小心。

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系教授陳恩強曾受訪表示,甲狀腺會產生荷爾蒙調節人體的新陳代謝,甲狀腺功能過盛可致甲亢,而功能過弱則會出現甲狀腺功能過低症。甲亢病人雖可服藥調節甲狀腺功能,但未有及時醫治或醫療不當,都可能會出現心臟衰竭,增加中風機會,亦會引發骨質疏鬆。

浸大中醫藥學院於2013年5月至2017年4月期間,觀察了115個甲亢病例。當中:

    85%有頸腫徵狀
    24%有眼突問題

另其他徵狀如:雙手抖震、心跳加速、體重急劇下降、肚瀉

而病例中,男性佔17%,女性則佔83%。結果顯示,家族遺傳與情緒影響為發病兩大主因,分別為41%及63%,30至40歲處於生育年齡的職業女性發病率較高。

前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一級講師梁浩榮表示:
    

女性受家族遺傳影響較大,同時較易受情緒困擾,尤其處於生育年齡須兼顧家庭事業等導致壓力過大,更易患病。

香港糖尿病專科中心主席及行政總裁周振中醫生亦提到,假如食量沒有增加卻逐漸消瘦,或吃多了也沒有增加體重都要注意:

    

年輕女性尤須注意,如體重無緣無故在一個月內下跌10數磅,不要太高興,因為可能是甲亢的前兆。

甲亢患者的腸胃蠕動加快,容易肚瀉,大便次數會增多。婦女的經期受到影響,最明顯是月經少而紊亂,懷孕機會下降。

 

治療方法

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曾接受《經濟日報》指,甲亢可以用藥物控制,接近9成患者能於服藥9至18個月後有效控制甲亢水平,然而當中有50%機會有復發的可能。若服藥情況不理想,患者可選擇以微創技術進行全甲狀腺割除手術,或是由腫瘤科醫生按病人情況處方碘水,給病人服用治療。


 


 

 

資料來源: https://topick.hket.com/article/3285082/%E3%80%90%E7%94%B2%E4%BA%A2%E5%8D%B1%E6%A9%9F%E3%80%91%E5%8F%B0%E7%81%A3ELLE%E7%B8%BD%E7%B7%A8%E8%BC%AF%E6%A5%8A%E8%8C%B5%E7%B5%9C36%E6%AD%B2%E7%8C%9D%E9%80%9D%E3%80%80%E7%94%B2%E4%BA%A2%E5%8F%AF%E8%87%B4%E5%BF%83%E8%87%9F%E8%A1%B0%E7%AB%AD%E8%A7%A3%E6%A7%8B6%E5%A4%A7%E5%BE%B5%E7%8B%80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5月25日 星期三

脂肪瘤會對身體產生哪些影響?

 



脂肪瘤剛長出時,由於體積較小,通常不會感到痕癢及疼痛,惟當脂肪瘤快速生長及變大,觸摸時會感到疼痛,若長在較易磨擦的位置,更有機會因長期磨擦而引致細菌感染,令囊腫發炎、紅腫或潰瘍等。除此之外,太大的脂肪瘤亦會影響外觀。


如何診斷患有脂肪瘤?


醫生可透過臨床檢查,診斷患者是否長有脂肪瘤。脂肪瘤的患者多為成人,並常長在背部、頸部及手臂位置等,醫生可從囊腫的形狀及質感等,區分是否與脂肪瘤有關,而脂肪瘤的質感較為柔軟。


如何治療脂肪瘤?

手術切除脂肪瘤,是一個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若脂肪瘤已經增生已3至5厘米長,便適宜以手術切除。當然部分患者會因基因問題而令全身長有多夥脂肪瘤,他們可因應生活及外觀需要,選擇切除部分位置的脂肪瘤。在進行局部麻醉後,醫生會把皮膚割開,然後將整個囊腫取出,並且縫合傷口。一般來說,若脂肪瘤長3厘米,醫生只需割開約一半即1.5厘米長的傷口,便可把囊腫取出。以麻醉方式進行的手術切除,傷口會較沒有用麻醉藥微小。術後1至2天,患者便可出院。





資料來源: surgeon.com.hk/lipoma-removal.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5月13日 星期五

膽石 - 膽石如何形成?

 



最近右上腹常感到痛楚,連背部也隱隱作痛?這可能是患有膽石的徵狀。膽石是常見的都市疾病,香港每十個人中,就有一人患有膽石,惟大部份患者並沒有明顯徵狀,常被誤以為腹痛及胃痛。然而,膽石嚴重可引致急性膽囊炎、急性膽管炎,甚至胰臟發炎。事實上,患者可進行微創膽囊切除手術,根治膽石,手術後一至兩天便可出院,康復快。


膽石如何形成?

膽石是因膽汁中的色素濃度過高或膽固醇累積,加上混合了一些例如礦物質的元素,繼而結晶形成,當中以膽固醇石較為常見。膽石的成因與日常生活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喜好高膽固醇的油膩煎炸或甜食,家族有膽石病歷、患有膽固醇過高、肥胖,以及多次懷孕的人士,均會有較高風險患上膽石。

雖然膽石沒有明顯徵狀,惟部分患者會常感到右上腹痛,痛楚在飯後更加明顯,尤其進食較油膩的食物後,痛楚會加劇,甚至蔓延至背部,引起噁心嘔吐。若膽石得不到適當處理,嚴重的會阻塞膽囊膽汁的出口處,引起急性膽囊炎。如膽石已跌出總膽管,令膽管閉塞,更會引起黃疸病及急性膽管炎,甚至會導致胰臟發炎。

要知道是否患有膽石,一般可進行超聲波檢查,了解膽囊及總膽管的情況,如有需要,可能會透過血液化驗及電腦掃瞄,藉此深入檢查膽囊周邊的器官有否病變,一旦確診患有膽石,以手術方式處理最為理想,當中以微創的膽囊切除手術效果較佳,逾百份之九十五的患者均適合進行此手術。

微創膽囊切除手術一般需時約一小時,醫生會先在患者的肚臍位置,輕輕切開一個十五毫米的小孔,然後在右腹上再開兩個五毫米的小孔。醫生繼而會在這三個小孔內,置入小型手術儀器,進行膽囊切除手術。

由於傷口細小,患者的康復時間比傳統開刀手術快,並減低傷口受細菌感染的機會。大部分病人均可以在術後即日開始進食,住院時間由傳統的大約一週縮短至一兩天。病人康復後,傷口疤痕並不容易察覺。手術後,患者需要依時服用醫生處方的止痛藥,並要少吃含有高脂肪的食物。傷口要保持乾爽,若發現有細菌感染徵狀,應該盡快約見醫生跟進情況。





資料來源: http://surgeon.com.hk/gall-stone.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4月25日 星期一

胃鏡

 





若胃部常感到不適,醫生會視乎患者需要而安排進行胃鏡檢查,了解上消化系統的狀況,以便進行檢查、診斷及治療。胃鏡檢查是利用內視鏡經由患者的口腔、食道,再進入胃部及十二指腸,一般情況下,僅需數分鐘完成。患者完成檢查後,只需稍作休息,不用住院,安全度高。

胃鏡除了檢查上消化系統,即食道、胃及十二指腸的內部狀況外,醫生更可透過胃鏡進行一些治療,包括活鉗樣本化驗、取出異物、靜脈曲張治療、激光治療、上消化系統阻塞擴張、瘜肉切除,以及內壁止血治療。

患者接受胃鏡檢查前,會先經醫生講解檢查過程及相關風險,並簽署患者同意書。進行胃鏡檢查,必須在檢查前六小時內禁止飲食,令胃部潔淨,避免檢查時出現嘔吐情況。若屬糖尿病、高血壓、或藥物過敏的長期病患患者,應先告知醫生相關情況,了解是否需要作出特別安排。一般情況下,胃鏡檢查不需要在入院進行。

進行胃鏡檢查時,醫生會在患者的喉部噴上麻醉藥作局部麻醉,如若需要,可以接受精神鬆弛藥或止痛藥的靜脈注射,以減輕緊張情緒。患者應遵從醫生指示,逐步吞下細長的內視鏡,期間可如常呼吸,整個檢查過程一般在數分鐘內完成。如有需要,醫生會在檢查時抽取胃部少量組織作檢查及化驗之用,並不會產生痛楚。若檢查期間發現胃部內壁出血,在允許情況下,醫生會同時進行治療。

檢查後,患者的喉部麻醉會持續約一小時,不要即時漱口,或一小時內不要飲食。如檢查時曾接受精神鬆弛藥物注射,患者有機會忘記部分檢的查情況或感到頭暈,故此最好在親友陪同下,聽取初步檢查情況及回家休息。

胃鏡檢查安全度高,部分患者可能會在檢查後感到喉嚨痛,少量氣脹及頭暈,這屬正常現象,只要稍作休息便可。胃鏡檢查可能引起胃穿破、胃出血等併發症,惟情況罕見。






資料來源: https://surgeon.com.hk/gastroscopy.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4月11日 星期一

亂服止瀉藥會引致什麼後果?

 



相信不少人也試過腹瀉,「痾到腳軟軟」的痛苦經歷吧!為了貪方便,很多市民會自行服食成藥止瀉,惟此舉隨時會引致反效果,因為部分患者眼見成效不大,會擅自增加服藥份量,有的更由一日只服三次藥,變為一日服食三日藥物的份量。胡亂服用過多止瀉藥,會令腸道停止蠕動及腸道急性閉塞,嚴重更會引致腹膜炎,隨時致命。


亂服止瀉藥會引致什麼後果?


止瀉藥的功效是減低腸臟蠕動,藉此紓緩腹瀉不適,惟一旦服食過量,會使腸臟放鬆及停止蠕動,食物殘渣及大便等會停留在體內,由於無法排出體外,會產生大量氣體令腸子脹大,引致急性腸塞。部分患者在服食過多止瀉藥兩至三天後,會有嘔吐、肚脹、無法排便及肚痛等腸道閉塞的徵狀,有的甚至連屁也無法排出。

患者若出現以上情況,應盡快求醫,因為腸道一旦急性腸塞,嚴重的會令腸道脹至爆裂,大便會隨之流到腹膜,引致腹膜炎,致命率高達五成,絕不可看輕。當中患有腸黏連的患者,要格外留神,因為他們較易患上腸道閉塞。過去有腸黏連患者,因服食過量止瀉藥,在數天後才求醫,小腸由原先直徑一釐米脹大至五釐米,差不多爆裂。醫生需要用胃喉抽出胃部食物,並吊鹽水補充水份,等廿四小時讓症狀逐步紓緩。


腹瀉有哪些徵狀?

腹瀉的徵狀包括腹痛、排便量增加及排出稀爛糞便,一般情況下,大便的硬度減少及含水量增加。成人每天平均排便量約為二百克,腹瀉會超過正常平均量。


 
為何會出現腹瀉?


腹瀉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前者常因患上腸胃炎所引致,其他因素包括毒素及受藥物影響,一般為期少於兩至三週。後者的慢性腹瀉亦可能因毒素及藥物而引致,並可能是其他疾病的徵狀,腹瀉約持續超過兩至三週。外科醫生會從臨床診斷及其他身體檢查,找出引致慢性腹瀉的成因。


治療腹瀉

腹瀉令人又痛又尷尬,不少患者為求速速止瀉,急於服食止瀉藥,其實,若腹瀉不屬太嚴重,不用急於服藥,相反可繼續排便,直至瀉清為止,一般情況下,約在一至兩天,身體便會逐步康復,惟期間應多補充水份及電解質,避免脫水;如仍然痾嘔不停,則應立即求診。

腹瀉注意事項:

  •         多休息
  •         多飲水補充水分
  •         進食清淡食物
  •         讓身體自然排清有毒物質
  •         別亂服止瀉藥
  •         若痾嘔不止,盡快求診






資料來源: http://surgeon.com.hk/antidiarrheal.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身型突暴漲?可能是..

 



甲狀腺亢進症常發生在女性身上,岑杏賢,苟芸慧分別都先後因為患上甲狀腺疾病而身型暴漲,岑杏賢日前接受專訪時提到18歲時因功課壓力大,患上甲狀腺亢進症,並於5年前再度復發。到底甲狀腺亢進症的成因是什麼?


岑杏賢接受專訪時指5年前再度甲亢復發,當時食了1個月藥,身型突然爆脹,即使努力運動也減少減磅,令詹妮弗一度萌生退出的想法。


什麼是甲亢?


實際上甲狀腺疾病並非單一疾病,主要分類包括:


〜甲狀腺機能亢進症(甲亢)

〜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甲減)

〜甲狀腺腫(俗稱「大頭泡」)

〜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癌

〜甲狀腺炎


其中,甲亢(甲狀腺功能亢進症)是多種原因導致甲狀腺激素分泌過多,屬常見的內分泌疾病。患者一般會出現頸前腫大,怕熱多汗,眼突等症狀。另一些徵狀如:雙手抖震,心跳加速,體重急劇下降,肚瀉


治療方法

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曾接受《經濟日報》指,甲亢可以用藥物控制,接近9成患者能於服藥9至18個月後有效控制甲亢水平,而其中有50%機會有復發的可能。若服藥情況不理想,患者可選擇以微創技術進行全甲狀腺割除手術,或者由腫瘤科醫生按患者情況處方碘水,給患者服用治療。


 

 

資料來源:https://www.facebook.com/pg/Richen.Surgical/posts/?ref=page_interna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3月18日 星期五

盲腸炎手術

 



「食完飯跑步會盲腸炎!」相信不少人都聽過做運動會引致盲腸炎的傳言,惟在醫學上角度,這傳言並不屬實。又稱闌尾炎的盲腸炎,是因盲腸內的小管出現急性發炎所致,可透過微創手術切除,惟此病的病徵與胃痛及婦科病相似,故不少患者沒有及早求醫,錯過治療的黃金期。盲腸炎可在一日內急速惡化為腹膜炎,隨時禍及部分大腸也要一並切掉,切勿看輕其威力。

 
為何會引致盲腸炎?

與前所述,盲腸炎是盲腸內的小管急性發炎所致,該條小管又稱闌尾,從盲腸內伸出,一旦其出口被堵塞,便會容易積聚糞便及細菌,引致急性發炎。

 
盲腸炎症狀

盲腸炎常被誤以為是其他疾病,是因為其病發初期,只感到胃痛及上腹痛楚;惟十多小時後已蔓延至右下腹疼痛,然後會延至左腹劇痛,整個過程只需一天。腹部疼痛是因為盲腸炎已影響至腹膜,引致含膿性腹膜炎,令部分大腸亦要一並切除,增加傷口出血及其他手術風險。

 
盲腸炎的檢查方法

除了臨床檢查外,醫生可透過超聲波檢查及腹腔鏡檢查確診。

 
盲腸炎治療

服藥並不是有效治療盲腸炎的有效方法,雖然初期盲腸發炎,可服藥控制炎症,惟效用較低,且曾患上盲腸炎的患者,一旦復發,病情會較為嚴重,故此手術是徹底有效的治療方法。

以往傳統盲腸切除手術需要剖腹開刀,隨著醫學進步,現今已用微創手術進行,需分別在肚臍下及下腹共開三個小孔,便可完成手術;整個手術約需三十分鐘,需住院一至兩天,康復較傳統手術快。

亦有單孔腹腔鏡手術,可供切除盲腸。相較傳統開刀手術,微創手術能避免出現術後腸黏連而引致的肚阻塞。術後並發症機會約為百分之二。





資料來源: surgeon.com.hk/appendicitis.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3月1日 星期二

小腸氣 腹如氣球脹起

 



說起疝氣(俗稱小腸氣),許多人都以為是男士的「專利」,但原來女士也會因腹部長期受 壓,而出現小腸氣情況。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只是站立時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令不少人忽視了其嚴重性,然而部分急性個案如未及處理,可導致腸部壞 死。因此,進行身體檢查時,宜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

據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指出,小腸氣是由於長期腹壓增加或有缺陷,導致腹壁肌肉脆弱、破洞,因而使器官組織外露所引發的疾病,而小腸氣大致可分為先天及後天兩種。
患者以男士居多

先天性的小腸氣,其病因多為胎兒在母體時期,腹腔與腹股溝的管道未關閉所致,這條管道 正式的名稱叫做「腹膜鞘狀突」,俗稱「疝氣袋」。當疝氣袋口徑小時,腹腔內的水會掉入陰囊,形成陰囊水腫;當口徑大時,腹腔內的腸子會掉入陰囊或腹股溝, 而形成小腸氣。至於後天性的小腸氣,則主要因為腹股溝內環和腹部肌肉老化或受創傷,令腹壁變得薄弱鬆弛。如遇長期咳嗽、負重等,令腹腔壓力突然增加,便容 易形成缺口,讓內臟跌落腹股溝,年齡愈大病發風險則愈高。此外,男性因身體構造令腹壁力量較弱,比女性更易患上小腸氣,佔患者總數逾9成,故令許多人認為 小腸氣是男士的專有疾病。

病徵不顯易忽視

由於小腸氣的徵狀不明顯,令許多人不以為意。何醫生稱:「病情輕微者,多只會在久站或 搬運重物時,才令腹腔內的腸臟、膀胱等,從腹腔『跌入』疝囊,令腹部如氣球般輕微脹起。雖然大部分凸出的小腸可被推回體內,但患者不時感到痛楚,加上小腸 氣並不會自然消失,如果放任不治療,除了不雅觀之外,受損部位容易隨着時間增長愈變愈大,也可能造成崁頓性疝氣及腸壞死,嚴重的話,甚至有致命的可能。」 因此,若不及早發現並作出診治,小腸氣有機會「連累」其他器官,有可能要將壞死的腸切掉,將一個小手術變成一個大手術,增添患者的痛楚。然而,小腸氣這種 疾病難以預防,惟應避免過分用力做運動,尤其是針對腹部的運動,如舉重、仰臥起坐等,要適可而止,做5至10分鐘應休息,一日內不應重複做多次。

此外,何醫生建議在進行身體檢查時,可要求醫生作臨床檢驗。如發現腹與腿之間的腹股溝凸出腫脹,尤其是站立、咳嗽和運動時,又或感覺累贅,陰囊脹大不適,甚至導致其他併發症而出現劇痛、腹脹及嘔吐等病徵的話,就應該立即找醫生診治。

手術為治本方法

小腸氣並沒有辦法以藥物或佩戴疝氣帶等方式治愈,而且使用疝氣帶不但沒有治療的效果,還會影響局部血液的通暢,對凸出的組織及正常的腹壁組織都會造成傷害,影響日後手術修補效果,故此接受正規治療才是最佳的方式。

要根治小腸氣,現時唯一的方法是進行外科手術,可分為修補腹股溝疝氣手術及微創兩種。 要治療疝氣,需於疝孔縫上人造纖維膜,加強腹壁的抵壓能力,防止腸道擠出腹壁之外而缺血壞死。傳統修補腹股溝疝氣的手術需要一個約6厘米長的切口,而微創 手術則在肚臍附近留下3個約0.5至1厘米的小切口。雖然傳統手術切口較大,但由於位置上能被比堅尼或泳褲遮掩,對外觀的影響輕微,就單邊初發的腹股溝疝 而言,使用腹腔鏡微創手術和傳統開刀的療效相若,不過微創手術在處理雙邊股溝疝上有明顯優勢。




資料來源: 東方日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2月14日 星期一

什麼是疝氣/小腸氣 ?

 



腹部有異物凸出?這可能是患上疝氣的先兆,又名小腸氣的疝氣,因腹壁肌肉在長期受壓下令膠原流失或變弱,部分器官會透過疝孔移至其他位置並凸出,形成隆起 物。疝氣以臨床特徵或出現位置而區分不同種類,臨床特徵包括可縮小、不可縮小、血流受阻或阻塞的疝氣;而腹股溝、股骨、臍側及橫隔膜等,均為常見隆起物的 凸出位置。而大部分患者主要患上腹股溝疝氣,即腹腔內的器官如小腸,因腹肌力度不足,經腹股溝移至陰囊。隨著醫學進步,現在已可透過微創的腹腔鏡疝氣修補 手術,治療疝氣。


哪些人士會較易患上疝氣?

疝氣的成因可分為先天及後天的因素,先天性的患者,其腹壁結構有先天性的缺陷;至於後天因素,則因腹壁肌肉在長期受壓下令膠原流失或變弱,令腹腔的內臟從疝孔凸出。從事體力勞動、舉重的運動員、長期便秘,以及患有前列腺問題的人士,有較高患上疝氣的風險。
疝氣會對身體造成哪些影響?

不要看輕疝氣的嚴重性,疝氣除了會使血流受阻外,相關部位更可能會引致局部缺血,令組織壞死,嚴重的會引致腹膜炎。而疝氣的隆起物,或會令患者感到痛楚,當該部位的皮膚變紅,痛楚會進一步加劇,甚至蔓延至整個腹部。




如何診斷患上疝氣?

一般情況下,醫生為患者進行臨床檢查後,便可確診是否患上疝氣。疝氣的病徵包括腹壁有隆起物、隆起物不斷變大、隆起物在平臥時會縮回腹腔內、隆起物出現痛楚,以及在咳嗽、站立及運動時,隆起物會突然變大。


如何治療疝氣?

由於疝氣是結構問題所引致,不可服藥根治,故此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包括傳統修補腹股溝疝氣手術或微創的腹腔鏡疝氣修補手術,在疝孔縫上人造纖維膜,增加腹壁抵抗壓力的能力,避免腸道或其他內臟會擠出腹壁之外,令有關組織缺血壞死。

雖 然兩款手術同樣以全身麻醉方式進行,但微創手術會較傳統手術優勝,微創只需在腹部切開3個小孔(2個5毫米及1個1厘米長)便可;傳統手術則要在左腹及右 腹位置,各切1個3至4厘米長的傷口,才可進行手術。傳統手術的傷口較大,術後會留有疤痕,惟目前醫生會多在比堅尼線的位置開刀,避免被人看到疤痕。除此 之外,傳統手術要將人造纖維膜置於兩層肌肉之間,因此必須割開相關肌肉,才可植入人造纖維膜。

相反,微創手術可以在1厘米長的小孔內置入 纖維膜,直接把纖維膜放置在腹膜與肌肉之間的底部,此做法會令患者在康復期間感到較舒服,活動自然。然而,傳統手術在完成後,原先被分割的兩舊肌肉,會慢 慢黏住,患者在康復期間可能會感到少許痛楚等。無論是微創抑或傳統手術,術後只需住院約1至2天便可。有關復發問題,一般情況下,置入人造纖維膜而出現復 發的機會率少於3%。


預防方法:

疝氣是結構問題而引致,雖然較難預防,但可避免過度用力做一些針對腹部的運動,例如仰臥起坐及舉重等,並且要適時休息,令腹壁不用長期受壓。





資料來源:  http://surgeon.com.hk/hernia.html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1月24日 星期一

脂肪瘤非關肥瘦 (下)

 不痛不癢 良性居多

何 醫生續指,脂肪瘤最特別的地方是有機會與其他組織夾纏一起,例如有不同比例的神經組織、纖維組織、血管組織等伴隨增生。一般脂肪瘤不痛不癢,但當血管成分 較多時,也可能會有異常的疼痛現象;另一種不適,是當脂肪瘤壓迫神經或牽涉到旁邊的組織而引起。然而脂肪瘤一旦形成,是不會無故消失的,即使節食減肥,脂 肪瘤也不會因此變小。


一般人單憑肉眼,難以分辨脂肪瘤是否屬於惡性,通常需要靠醫生臨床檢驗,以確定脂肪瘤的屬性,一般而言,長在皮下脂肪組織的脂肪瘤,大部分屬於良性;如果深入肌肉層,或是在肌肉下的組織,屬於惡性的機會增加。


疼痛麻痹 變質徵兆


面 對不同性質的脂肪瘤的處理方法並不相同,例如當發現良性脂肪瘤時,可以進行定期觀察;至於惡性脂肪瘤,必須以手術進行廣泛切除,不單只腫瘤本身,連周邊的 一些健康組織也可能需要切掉,因為惡性腫瘤始終有擴散及復發的危險。

何醫生稱:「良性的脂肪瘤,除非出現變硬、疼痛或美觀問題,否則宜先進行定期觀察,才 再因應脂肪瘤的變化而作出相應的處理,如發現脂肪瘤在短時間內迅速脹大,及有疼痛、麻痹感覺,有可能是良性脂肪瘤變質,患者需要接受磁力共振等進一步檢 查。至於惡性脂肪瘤必須進行切除,不過由於多數脂肪瘤具薄膜包圍,因此傷口不需太大,即可將脂肪瘤取出,相對危險性亦較低。」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

2022年1月10日 星期一

脂肪瘤非關肥瘦 (上)

 說起脂肪瘤,許多人誤以為只會在肥胖者身上出現,其實它的生長與個人肥瘦無關,任何人都有機會患上,即使身材瘦削的人也不能免疫,加上脂肪瘤的成因多數不明,難以作出預防,故此想及早確定脂肪瘤的屬性,從而作出適當診治,再配合定時身體檢查方為上策。
脂 肪瘤是指由成熟脂肪細胞增生形成的腫瘤,一般病發在皮下脂肪層,意指可以生長在身體任何一個部分,例如手及腳、背部甚至是面部都有機會長出。摸起來皮膚表 面有點不平滑、好像一塊軟腍腍海綿;但如果患者本身脂肪層很厚,或是脂肪瘤長在皮膚組織較結實的部位如背部、腰背等,便有機會摸不出這種質感。

成因不明 難以預防

據 外科專科醫生何柏堅指出,不少人認定脂肪瘤的形成是與人體脂肪過多或是飲食過度油膩而造成,其實屬於誤解,這些成因並無直接關係,有部分個案相信與家族遺 傳有關,但大部分都是成因不明,故此暫時仍沒有預防患脂肪瘤的方法,惟有定期進行身體檢查,以及早發現脂肪瘤的存在。

不過根據數據顯示,脂肪瘤多出現在40至60歲的中老年人身上,而若有家族成員患有脂肪瘤的話,亦會增加個人出現脂肪瘤的機會,幸而脂肪瘤以良性居多,屬惡性的機會非常小,而且由良性轉變成惡性的機會比較罕見。一般而言,脂肪瘤在臨床上可以摸到,大概都已長到至少2厘米,有些更達至10厘米以上,特別在一些有遺傳現象的個案,有時脂肪瘤數量多到令外觀變形。










資料來源: 太陽報
以上所提供的資訊僅作為教育及參考用途,如果你有任何醫療問題,
應向外科醫生查詢,而不應單倚賴以上提供的資料。